茶的学问和讲究「中国茶道讲究」

茶的学问和讲究「中国茶道讲究」

作者:春喦绿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5-08 14:28:06 / 阅读数量: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中国茶道讲究,茶的学问和讲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中国喝茶最讲究的地方

南方的潮汕地区、福建的武夷山、漳州、厦门等地区,潮汕地区的功夫茶有中国茶道的活化石之美称。清.袁枚品饮过武夷岩茶后有说: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这道出了武夷山茶文化的精髓。还有就是漳州、厦门自清以来茶风甚盛,也是茶道比较流行的一个地区。

二、茶道的步骤

一般有5步。第一步是先洗茶具,第二步是放茶叶,第三步是初次冲泡后倒掉,第四步是分茶给客人,第五步是请客人品茶、并及时添茶水。

三、茶道注意事项

1、宾客来访,先请坐后备茶。泡茶前,忌讳茶具不清洁,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然后再用开水冲烫一遍茶具。这是最基本的茶道礼仪。

2、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或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询问宾客的饮茶习惯,然后根据客人的喝茶口味、浓淡习惯来进行冲泡。

3、倒茶给宾客,不管是大茶杯还是小茶杯,都忌茶水倒得太满。茶水量应以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茶道的传统礼仪。

4、中国的传统习俗是只要两手健全,端茶给宾客都必须是用双手奉上。对有杯耳的茶杯,最有礼节的做法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送给客人。

5、待客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到宾客的茶杯,需要添茶时,一定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要分先后,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在茶道礼仪中,

四、中国茶道的理念

中国茶艺美学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是源自《周易》的一个哲学命题,庄子最早做了论述,后来发展成为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据此,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树立了“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思想。有了这种思想,茶人心灵的搏动就能与大自然的生命律动浑然一体,茶人和茶就会产生富有人情味的情感交流,体验无比亲切美妙的感受。

“物我玄会”则是强调在品茶时从思想上泯灭物我界限,用全身心去与客体进行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通,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冥”的境界,这时我即茶,茶即我,人与自然融合,一滴万川,有限无限,都在顿悟中消融,个体思想课达到绝对自由的“天乐”境界。

“知者”即智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孔子创立的“君子比德”审美论。朱熹解释说:“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即儒家认为审美必须符合他们推崇的道德。据此,茶艺美学发展处了茶人爱石、爱玉、爱松、爱竹、爱梅、爱兰,以及追求真善美的艺术风格。

“涤除玄鉴”出自《道德经》,洗净污垢为涤,扫去尘埃为除,古人把镜子称为“鉴”。茶艺美学强调涤除玄鉴,要求茶人像大扫除一样把主观成见和一切教条迷信清除干净,让心一尘不染,一妄不存,一相不着,在茶事活动中用虚静空灵之心去观照万物,去感受自然真切之美。

“澄怀味象”是南朝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审美理论,在茶艺美学中是对“涤除玄鉴”这一哲学命题的补充,澄是指水清澈平静之意,“澄怀”,即使自己的心怀像澄清的水一样平静明澈,“味象”是指茶人用澄明如水之心去品味茶,去妙悟审美对象。

在中国茶艺美学中,“道法自然”表现为追求自然美。自然的本性是朴素的,自然美表现在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花之自落,水之自流,它们都是自然无为,淡然无极。

在茶事活动中,“道法自然”具体表现为力求朴素简约,返璞归真,纯任心性,一切都毫不取巧,毫不矫揉造作。因为只有自然的东西才是真物,只有自然地流露才见真情,只有自然无我才见真性,只有自然之美才淡然无极,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因此茶人强调美到极致是自然。在自然表露中间真情,在自然忘我中见真性,在追求道法自然中去除自私,摆脱桎梏,返璞归真,得到审美享受,获得心灵自由。

五、茶道分类

1、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

2、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3、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

4、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5、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6、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

7、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六、中国茶道礼法有哪些特点

家里宾客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基本的礼仪规矩。

泡茶,茶叶用量要适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问问宾客的饮茶习惯,再根据客人的口味浓淡习惯冲泡。

俗语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宾客,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人情给客人是礼法。

中国的传统习惯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须用双手给客人端茶。此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讲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要时刻关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时,要义不容辞及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须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自己添。

中国茶道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分别为煎茶、斗茶和工夫茶。

煎茶,顾名思义就是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中国茶道礼仪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就是唐代的煎茶。

斗茶又称茗战,起源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中国古代茶道礼仪的最高表现形式。最终目的在于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能获得斗茶的最后胜利。

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礼仪的表现形式。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盛行于安徽、祁门等地区。工夫茶讲究品饮的工夫,饮工夫茶,分为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更为讲究待客。

1、古人茶道礼仪讲究六境,分别为: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2、宋代茶道礼仪的法则,叫三点,一点是新茶、甘泉、洁器;二点为天气景色宜人;三点为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

鞠躬礼通常用在茶艺人员迎宾、茶艺表演及送客的时候,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行礼的时候,站式双手要自然下垂,微弯,坐式和跪式需将双手放在双膝前面。

伸手礼是茶事活动中常见的礼节,主要用于介绍茶具、茶叶、赏茶和请客人传递茶杯等。行伸手礼的时候,手指要织染并拢,大拇指往内靠,右手由胸前自然向右前伸,手心向上,同时讲:请、请观赏、谢谢等。

放置茶壶的时候,壶嘴不能整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泡茶最常用的方法为: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表示欢迎。

叩手礼意指手指轻轻叩击茶桌来行礼,单指叩击茶桌两三下,表示谢谢你的寓意。有的地方,前辈给晚辈倒茶时,晚辈必须双手指叩击茶桌以示谢谢。

七、茶艺手势礼仪

喝茶礼仪中的手势即叩指礼。叩指礼由古时中国的叩头礼演化而来,叩指即代表叩头。早先的叩指礼较为讲究,必须屈腕握空拳,叩指关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化为将手弯曲,用几个指头轻叩桌面,以示谢忱。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的学问和讲究「中国茶道讲究」

相关阅读

问什么是恩施玉露?它有什么历史背景?恩施玉露是中国的一种名茶,产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中国茶叶历史上的名茶之一。恩施玉露茶以其清香、鲜爽、滋味浓郁而闻名于世。问恩施玉露的鉴赏方法是什么?恩施玉露的外观色泽为墨…
大家好,今天我有幸与大家分享关于安溪铁观音这一中国著名茶叶的独特品质及其功效的探讨。安溪铁观音以其卓越的品质和丰富的保健功能,赢得了国内外茶叶爱好者的青睐。以下,我将详细介绍安溪铁观音的生产、特点、最佳产地以及秋茶的独到之处。一、安溪铁观音…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国茶叶为什么不能出口和中国的茶叶为什么不能出口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国茶叶为什么不能出口以及中国的茶叶为什么不能出口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
两种绿茶的鲜明对比在中国茶叶的世界中,安吉白茶与碧螺春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它们不仅外观各异,产自不同的地域,而且在制作工艺和口感上也大相径庭。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深入探讨这两种绿茶的区别。外观差异从外观来看,安吉白茶呈现出…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开茶叶店加盟费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中国茶叶专卖店加盟多少钱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一、90后小白开茶叶店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