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阿舒尔好,也没有鞍山茶好。这是镇康县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民间曲调。歌中所唱的鞍山茶产于芒柄乡马鞍山村。如果我们从一首古诗中得知,山并不高,茶则的名字应该是马鞍山的写照。其实人们爱喝马鞍山茶还有一个原因:这里的百岁老人。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喝茶养生所创造的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马鞍山茶汤鲜黄绿色,香气持久,回味甘甜,是镇康茶的代表。村支书永华自豪地说,除了香茶,马鞍山人的长寿秘诀也是我们的金字招牌。马鞍山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433户2023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130人,80岁以上老人43人,90岁以上老人6人,100岁以上老人1人(原有5人,包括105岁的李等4位百岁老人已相继去世)。村委会主任高会斌说:马鞍山家家户户种茶,全村茶园5020亩,其中古树茶3500亩;茶叶销售占群众总收入的70%以上。种茶、制茶、饮茶是村民从小到老的必修课。
村干部朱正说:“去我家吧。我爷爷今年100多岁了。”朱正住在离村委会约2公里的大芬山村民小组。
通往大芬山组的道路通畅,穿过马鞍山茶叶核心区的大袋茶场。茶叶包面积302亩,涉及42户农户。这里钱明茶的最高价格只有每公斤360元。就目前市内的优质普洱茶而言,还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朱正沿路告诉记者,在这里,山上的凹陷处看起来像一个马鞍,这可能是马鞍山地名的由来。
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当记者走进大芬山组时,发现它至少包含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特征。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农民的花园与热带作物澳洲坚果、温带树木核桃和古茶树共生。整个村庄点缀着参天古树,淹没在绿色的海洋中,让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在两棵古老的香椿树下,一位手拿拐杖的老人慢慢向我们走来。老人说她叫李志辉,今年已经87岁了。她刚找野菜(猪草)回来。在老人的记忆中,小时候村里的茶树长得很高。几年前,我会采茶。最近腿脚差,不敢挑了。李志辉老人的背仍然很硬朗。如果我想喝茶,就让我的孙子和孙女帮我挑。
当我们来到上寨村时,我们的第一站是89岁的杨和87岁的林凤秀。记者赶到时,杨正准备出去干点活,林凤秀则去寨子里玩去了。记者曾看过去年媒体采访劳尔的视频:林凤秀是主角,她自信地说,他们要争取活到100岁以上;而杨是个配角,只是笑眯眯的陪着他。现在妻子不在,不知道话不多的杨能不能配合记者完成采访。事实证明,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谈到喝茶的时候,杨开始说话了。我早上做一罐,晚上做一罐。我每天都喝马鞍山茶。杨朱说,这茶回味好,不苦。茶好不好,要看泡茶。此外,在阳光下制作的味道更好。朱正还指着院子里晾晒的老粗茶告诉记者,这些茶看起来很丑,但味道很好,是留给自己的。
离开杨正珠的家,向村头走去。不到100米外就是百岁老人朱生初的家。朱今年刚好102岁。妻子30年前去世,膝下有2女5子,均健在,四世同堂。
你几岁了?超过100岁。你通常喝茶吗?喝酒。年轻的时候,冷茶敢喝两三天。你还好吗?很好。可惜眼睛耳朵不方便。我们能给你照张相吗?当然可以。如果我能用眼睛看,我也会给你拍照。
在问答交流中,朱给人的印象是头脑清醒,思维活跃,幽默风趣。如果你事先不知道他是百岁老人,你会以为你在和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聊天。
朱玉华说:去年以前,我的老父亲可以灵活地在家里走动,所以我们不必过多地服侍他。他总是很忙,可以做简单的工作,如剥玉米。这一年,他的眼睛看不见了,我们不忍心让他有任何辛苦。农活再忙,家里也有人随时陪着他。一个古老的家庭就像一个宝藏。赡养老人是我们的福气!
据报道,朱玉华有超过3英亩的古茶树。今年春茶鲜叶每公斤价格在20元到40元之间,全家春茶收入超过5000元。朱玉华的院子里还晾晒着茶叶。他说这些茶不卖,是留给老人的。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