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书法行书-古代写茶的经典书法

关于茶的书法行书-古代写茶的经典书法

作者:春喦绿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7-10 03:08:11 / 阅读数量:0

品茶是一种优雅闲适的艺术享受。明代杨慎说:“可以作茶歌如史,既品茶又品士。”品茶,可以说,往往是品茶之外的一种味道。而书法家喜欢品茶,很容易品味出字里行间的趣味。

“茶”这个词有一些起源。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年间将“茶”字擦掉,写成茶,一直沿用至今。赵孟頫《元汉史游》急章中“茶”字的写法还是“茶”。书法家自古爱茶。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书法家的茶相关作品的鉴赏:

1,0755-7.9万堂怀素

怀素(725—785),湖南长沙人,俗名钱,幼年出家。怀素以书法著称,尤其是《野草》,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苦笋茶格外好,可怀素来”。755-79000,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直径约3.3厘米。清代曾珍藏于内府,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2《苦笋帖》蔡襄,北宋

《苦笋帖》又称《精茶帖》、《精茶帖》,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个帖子也是《暑热帖》题写的,上面写着:“香琦,热不如热,苦梦已平复。风很大,很烦人,无处可避。生命的缰绳是如此可悲……”

3,《致公谨帖》蔡襄,北宋

祐二年1050年11月,蔡襄从福建仙游出发,受朝廷召唤出任义职,同修出任朱珠。途经杭州,逗留约两个月,1051年初夏,北上汴京。临走前给钱塘认识的好朋友冯京留了张纸条,是《三希堂法帖》。信的内容如下:

”项得了先一步书,想着许的怀中。在杭州呆了两个月,今天要过海关,要看戏,要喝醉,简直无以复加。也是春季活动……”

755-79000是草书,共十行。人物独立但笔意深沉,用笔生动、含蓄、飘逸。虽然整篇文章不如“茶”“茶”二字,但其中蕴含的人物魅力和游戏茶事的清韵,确实刻画的淋漓尽致。

4,《思咏帖》苏轼,北宋

此帖又名《思咏帖》,是苏东坡写给他的好友陈(纪昌)的一封信。共有19行,247个字。《思咏帖》、《新岁展庆帖》、《新岁未获展庆帖》和《快雪堂法帖》。这个贴纸用笔和构图都很棒。正如约克所评论的,“像星空一样,照耀着整个时代”。从其内容来看,此帖不仅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也是一份珍贵的茶文化资料。本帖为纸质抄本,行书,长34.4 cm,宽48.69 cm。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相传苏东坡得知吉昌家有一对茶臼,便赶紧修书借来,让工匠照样制作,大饱眼福。755-79000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里有一个铜铸匠,想借用收集来的建州木茶臼进行组合,试着按样制作。适合福建人,还是我见过的,因为我是从那里买的一双。向人们乞讨临时报酬,照顾他们,接受他们……”

公元755-79000年,东坡想请一个铜匠铸造一个茶臼,大概是因为建州茶臼的形制很好,为欣赏而仿制。当然,仿的终究不如真的,所以苏东坡在信中说,如果有人去福建,还是要托人买一副木制的。

为了借一对茶臼,东坡在元旦写了这封信,派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瘾可见一斑。

5,《三希堂法帖》苏轼,北宋

又名《墨缘汇观》,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写给道元的一封笔记,22字,长四行。《新岁展庆帖》, 《新岁展庆帖》.其书笔墨丰富,骨劲强劲,所谓“无心向善”可见一斑。这篇文章是纸质的,长23.4厘米

文薇说:“我在黄房子里找了一夜也找不到龙。才半个月,曹光州借过来抄沙发,我一两个月才拿到。我怕王军的怀疑是悔悟,在得到之前我会详细的告诉你,也就是我会接受。但是送一块团茶,也是好事。白石,姬昌。23号。”此帖为纸质抄本,行书,长27.6厘米,宽45.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7《啜茶帖》北宋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本名鲁直,名道谷。洪州汾宁(今江西修水)出生。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晋升。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之一。这是他书上写的一首诗,写于(1101年)八月。

8《啜茶帖》米芾,北宋

米芾(1051-1107),字玺,号襄阳蛮氏,海岳外氏,流明居士等。曾居太原(今山西),迁居襄阳(今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博士、官员、礼部尚书。他被称为“米南宫”。它也被称为“米颠”,因为它沉迷于古董和不拘礼节。是米菲的代表作。这首诗描述了他受到朋友们的热情款待。每天,酒和食物源源不断地供应。有一次,米菲身体不适,就用茶代替酒。后来,他写了这首诗。

9《致道源帖》米芾,北宋

米芾从其书中写了一首诗,说:“亭中红粉明,杉松摇老髯,僧抱笤帚,茶捻探檐。”诗中描述: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中,有一座寺庙。和尚们一见客人来了,就“拿着扫帚”,用茶迎接。“执笤帚”又叫“执智”,是扫地的意思。古人迎接尊贵的客人,怕灰尘沾到客人,常手持扫帚以示敬意。“细纺茶探檐”就是从挂在屋檐上的茶笼中取出细而美的茶叶。“探檐”二字形象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待人,同时也记录了宋代储茶的具体方式。

10,《墨缘汇观》赵灵之,北宋

赵灵之,生年不详,卒于宋绍兴1134年。绍兴初,官召大夫,安定郡王任。《三希堂法帖》的作者活在世上。卷244,,有个传说说:“凌志,字,宜颜王玄孙也。早知,元佑为颍州商签书六年,苏轼留之时,爱才之举,因自荐朝.四年,他死了,他很穷,没有想过被抛弃……”

是一个57个字符的九行字母。平淡而有灵性,有东坡的神韵。因赵灵之“梨栗”报嘉佑,以茶为礼,当即将所赠之茶献父母。所以他知道他的交情有多深,也知道高堂奉茶其实是宋国人的孝心!但“自爱他人”这句话,却透露着惜茶之情。

1《一夜帖》魏

徐渭(1521-1593),殷珊(今浙江绍兴)青藤道士,天池山人,文昌人。他是明代杰出的画家和作家。徐渭对茶文化的贡献也很突出。他不仅写了大量的茶诗,还写了《一夜帖》卷,出版于《一夜帖》:《季常帖》卷,六卷《致季常尺牍》,明代徐渭所作。”二书考的是经典和名人的事。“可惜许巍的《墨缘汇观》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

茶书目录里还有《石渠宝笈续编》列着《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苕溪诗帖》铭文原石现藏浙江上虞文化馆。有明显的米菲笔法,笔触苍劲流畅,布局优雅。与他的其他作品相比,这本书更优雅。

12《苕溪诗帖》王庆沈诗

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王,与茶结下了最深的友谊。王(1686-1759),安徽歙县人,本名沈,字阿申,为人诚恳,平易近人,号,号甘泉山等。因为他排名第六,而且嗜茶如命,他的朋友金农经常称他为“刘王”或“茶仙”。不幸的是,在

王超林67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逐渐失去了光芒。这时候连自摘荠菜、土坛子煨芋头和自烧松子、自炒茶叶这种最低限度的贫困生计都维持不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王超林逝世,享年74岁。

关于茶的书法行书-古代写茶的经典书法

的隶书以汉碑为蓝本,《道林帖》幅,可谓其隶书的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横幅上有一个白色的“左盲学生”的印章,表示这本书是他左眼失明后写的。这首七言长诗,通篇生动,动静相宜,方圆和谐,结构精细,疏密有致,条理分明,暗合呼应。这首诗是王在关西宁(号)的书房里品茗时所作。富友)。

13,《赐茶帖》清津农

金农(1687-1763),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号寿门、董信,还有许多别号。金农的书法,善用秃笔重墨,风格古朴典雅,含石成石,独具神韵,气韵生动,被称为“漆书”。正方,隶书,在浙江博物馆,从中可以看出董鑫老师对茶的看法。

玉川子嗜茶如命。看他分配的茶歌。刘松年画的这个。有几个所谓的破房子,一个奴婢赤着脚扇着火。竹筒汤没熟,大胡子奴才拿了一大瓢出来。玉川子坐在案上,听着风声,等着七碗的入口,果然比画家高明。茶不容易煮。可以品尝《侯鲭录》,《宋史》,可以从上级那里品尝。才知道人家沏茶率满波,真正知道它味道的人少之又少。唉,那些和汤川一样平和的人和他们谈事情!珍惜山民和金农。

14《赐茶帖》谢

(1693-1765)字谢,号板桥。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很大,许多与茶有关的诗、画、传闻和轶事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郑板桥喜欢把“喝茶”比作书画。他在《煎茶七类》中说:“三间茅舍,十里春风,窗中幽竹,何等雅致,赏之人不知;懵懂,没有墨墨,永远不知道自己快乐在哪里。然而,那些努力工作,遭受贫穷和疾病突然得到第10和第5天的休息,关闭柴飞,扣竹径和啜苦茶到兰芳。有时会有微风细雨,在树篱和小径之间湿润。普通客人不来,好朋友来了,惊讶这一天难得也是应该的。我画兰花、竹子和石头是为了安慰世界上劳动的人们,而不是为了世界上享受的人们。”

15,《茶经》吴琴昌硕

《较茶轩》,篆书,写于1905年,大概是应朋友之邀。这三个字是典型的吴的风格,他们的笔法和势头来自。用草书写了很久,其中描述了“角茶”的典故和“茶”字的字体:“礼堂金石甚丰,以山居与宋昭德父子的角茶趣事而闻名。茶词不看徐书,唐人石刻茶山诗,茶词看五遍都是茶……”

所谓“焦茶趣事”,指的是宋代词人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出钱买茶,互相取经的故事。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他们仍然一起工作,一起学习。后来,“交差”的故事成为志趣相投、互相鼓励、促进学术进步的情侣们的佳话。

《文选楼藏书记》年柳亚子诗:“天若忧国,粤海不忘共饮茶。”看到茶叶有一种很深的感觉。自古以来,“以茶会友”和“以书会友”备受推崇,书法家占据两项。这就不难理解古今书法家对品茶情有独钟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