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滋味审评-茶叶滋味评语

茶叶滋味审评-茶叶滋味评语

作者:春喦绿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5-13 15:54:53 / 阅读数量:0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茶叶滋味审评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茶叶滋味审评的知识,包括茶叶滋味评语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如何从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判断品质的高低

在茶学本科的课程设置里,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茶叶感官审评与理化检验》。这门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感官审评,二是理化检验。感官审评主要审评茶叶品质五因子: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题主提到的香味,便是五因子中的香气。

茶叶的香气是由复杂的芳香物质构成的,不同芳香物质的种类及数量的综合,形成各种茶类的香气特征。

迄今为止,已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约有700多种。鲜叶中约有80多种,绿茶中有260多种,红茶中约有400多种。

不同的香气成分,具有不同的气味。例如,具有鲜爽清香香气的物质有:顺-3-己烯醇与其他六碳醇类、六碳酸、反-2-六碳烯酸以及某些五碳醇类;具有铃兰花鲜爽花香的有沉香醇;具有茉莉、柚子类甜醇浓厚香气的物质有β-紫萝酮与紫萝酮衍生物、顺-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橙花叔醇等;果味香的物质有茉莉内酯及其他内质类化合物。

茶叶中的香气成分性质不太稳定,对光、热、氧气极敏感,已转化为其他物质或起氧化加成作用,失去香气。所以在茶叶贮藏过程中,要注意避光、遮阴和密封,更好的保留茶叶香气。

在武夷岩茶的感官审评中我们应该如何鉴评茶叶呢

武夷岩茶指的就是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

“岩韵”这个词也并非是那么的神秘和抽象,武夷岩茶的国标定义里用“岩韵”来总括了岩茶的品质,是武夷岩茶各个品质特征的凝结。

岩韵的形成主要来自种植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山场、独特的加工工艺和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树品种。

岩韵即岩骨花香,可分为岩骨和花香两部分来理解。

【岩骨】

“岩骨”代表的是武夷岩茶的内质,它的形成取决于茶树的生长环境和加工工艺里的炭焙环节。

微域气候和土壤是岩茶具备岩骨的物质基础,武夷山四条溪流和峰峦、丘陵相互交错,形成独特的微域气候和独特的风化岩土壤,土壤中许多植被残体遗留土中,日益堆积,使表层腐植层较厚。

霸气浓厚的“马头岩肉桂”、温润滑顺的“牛栏坑肉桂”、木质味彰显劲道十足的“慧苑坑老枞水仙”......各个震耳发聩,岩茶讲究山场,各个山场因为微域气候的不一样其岩韵的体现也不同。

岩茶的炭焙是展现岩骨品质的技术手段,炭火在燃烧时产生和释放负离子远红外线,将茶叶中的物质裂解、转化,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多,增加茶叶内含物质的可溶性。

大家对岩韵多用“有物质感”“压舌头”“有颗粒感”“有喉韵”“有体感”这些词汇来描述,此类感受产生的具体原因就是武夷山风景区内独特的微域气候和土壤。

【花香】

“花香”代表的是武夷岩茶的风格,也是岩韵的一部分。

本人之前对岩韵的理解少了“花香”的部分,认为“花香”就是茶叶香气的一种描述用词,其实“花香”体现的不止是一种的香气类型,更是一种岩茶的风格特征。

风格的形成源自岩茶精湛的制茶工艺,其中最主要的是初制工序里的做青和精制工序里的焙火。初制做青让岩茶形成天然的花果香,精制焙火则是将岩茶风格进一步强化,根据焙火时间和温度的不同火攻分为轻火、中火和足火,形成的风格也不尽相同,轻火的清幽鲜醇、中火的馥郁醇厚、足火的浓厚火功香显,风格各不相同。

品种也是形成岩韵的一种因素,不同的茶树品质具有不同的岩韵特征。“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相信这句话已然是岩茶爱好者口里的陈词滥调,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肉桂以香气高扬馥郁见长,水仙是以汤水醇厚饱满而突出。

其实,这句话更深层次的理解是根据肉桂和水仙品种特征不同且结合所生长的山场环境,经验老道的制茶师傅看茶做茶微调其工艺将不同品种的岩韵特征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363普洱茶审评法基本操作步骤

363普洱茶审评法,首先对茶的外观(饼、砖、沱等)做出评分,然后在各阶段相应对茶品的汤色、气息、味觉、触感以及韵味做出评价,同时对于各阶段茶汤表现做出对比,最后对湿茶叶底评价,完成所有感官审评项目。

把触觉从原来的滋味中提出来作为一个因子、把越陈越浓越香密切相关的耐泡度单列为一个因子,是“363普洱茶审评法”与五因子评茶法最大的区别。

茶主要有哪些味道

茶之味,大致分为五种:酸、甜、苦、涩、鲜。

每一种味道,都对应一种呈味物质。

酸味——有机酸。

甜味——可溶性糖。

苦味——咖啡碱。

涩味——多酚类物质。

鲜味——氨基酸。

茶之味,是这五种物质组合变幻之味。

茶之味,需用身体慢慢体会。

茶之味,需用心灵细细感悟。

人体,如何识别这五种滋味?

舌头是感受滋味的器官,舌头不同部位,感受不同的滋味。

舌尖,感受甜味;舌两侧内部,感受酸味;舌两侧外部,感受咸味;舌根,感受苦味。

喝茶时,将茶汤在口腔来回滚动,让舌头充分感受茶汤不同的滋味,更好体味一杯茶的奇妙滋味。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以上,个人拙见,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交流。[比心][比心][比心]

红茶审评流程

条红茶

1、条红茶审评外表包括形态(条索)、嫩度、色泽、整碎度和净度等内容:条索评比松紧、轻重、扁圆、弯曲、长短等;嫩度评比锋苗和含毫量;色泽评比颜色、润枯、匀杂;整碎度评比匀齐、平伏和三段茶比例;净度看梗筋、片、朴、末及非茶类夹杂物的含量。以紧结圆直,身骨重实,锋苗(或金毫)显露,色泽乌润调匀,完整平伏,不脱档,净度好为佳。中下档茶允许有一定限量的筋、梗、片、朴,但不能含任何非茶类夹杂物。

2、审评汤色包括深浅、明暗、清浊及颜色等内容:以汤色红艳,碗沿带明亮金圈、有冷后浑的品质好;汤色红亮或红明次之;过浅或过暗,以及深暗混浊的汤色最差。

3、审评香气包括纯异、香型、鲜钝、高低和持久性等内容:以香高悦鼻,冷后仍能嗅到余香者为好;香高而稍短者次之;香低而短,带粗老气者品质差,如出现异味,则是残次产品。

4、审评滋味包括纯异、浓淡、鲜陈、醇涩等内容:以醇厚甜润,鲜爽为好;淡薄粗涩为差。

5、审评叶底包括内容基本与绿条茶相同,其中叶底色泽的红艳、红亮为好,红暗、红褐、乌暗、花杂为差。

茶叶审评里各种香味到底是什么味有没有标准味供学习

在茶学本科的课程设置里,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茶叶感官审评与理化检验》。这门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感官审评,二是理化检验。感官审评主要审评茶叶品质五因子: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题主提到的香味,便是五因子中的香气。

茶叶的香气是由复杂的芳香物质构成的,不同芳香物质的种类及数量的综合,形成各种茶类的香气特征。

迄今为止,已分离鉴定的茶叶芳香物质约有700多种。鲜叶中约有80多种,绿茶中有260多种,红茶中约有400多种。

不同的香气成分,具有不同的气味。例如,具有鲜爽清香香气的物质有:顺-3-己烯醇与其他六碳醇类、六碳酸、反-2-六碳烯酸以及某些五碳醇类;具有铃兰花鲜爽花香的有沉香醇;具有茉莉、柚子类甜醇浓厚香气的物质有β-紫萝酮与紫萝酮衍生物、顺-茉莉酮、茉莉酮酸甲酯、橙花叔醇等;果味香的物质有茉莉内酯及其他内质类化合物。

茶叶中的香气成分性质不太稳定,对光、热、氧气极敏感,已转化为其他物质或起氧化加成作用,失去香气。所以在茶叶贮藏过程中,要注意避光、遮阴和密封,更好的保留茶叶香气。

怎样鉴别成品茶的优劣

363普洱茶审评法,首先对茶的外观(饼、砖、沱等)做出评分,然后在各阶段相应对茶品的汤色、气息、味觉、触感以及韵味做出评价,同时对于各阶段茶汤表现做出对比,最后对湿茶叶底评价,完成所有感官审评项目。

茶叶滋味审评-茶叶滋味评语

把触觉从原来的滋味中提出来作为一个因子、把越陈越浓越香密切相关的耐泡度单列为一个因子,是“363普洱茶审评法”与五因子评茶法最大的区别。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阅读